四川警察学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专栏 > 文明校园 > 正文
内容页

从甲午海战到甲午舆论战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27日 08:39   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来源:中国文明网

忘记历史的民族没有未来。两个甲子之前,日本野蛮地侵略了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今日,日本抹杀事实,歪曲历史,参拜靖国神社、不断在钓鱼岛惹事、宣扬中国威胁、扭曲中国的非洲政策,试图通过其丰富的占优势的舆论资源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甲午海战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围绕甲午海战的舆论战仍未了结。新甲午年的中日舆论战将是一场持久战。本文运用大数据的研究方法,从舆论战的视角分析中日两国对甲午海战的关注度,或许对于我们今日反思甲午海战具有较新的启发意义。

中国学者注重甲午战争研究

“谎言说一百遍就成为真理”?日本通过舆论引导、热点制造,妄图把中日冲突宣传为日本与威胁全球的集权大国间的斗争,唤起西方大国的地缘政治情结,博得西方舆论界的同情,主导舆论对中日冲突的态度。双方的舆论对峙已经超出领土问题和历史问题,逐渐向其他领域扩大。

这场甲午舆论战的战况如何呢?可以从学者关注度和民众关注度两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学者对甲午战争的关注于1980年超过日本。从中日两国学者发表的关于“甲午战争”的学术成果数量变化趋势图(图1)来看,中国学术界对甲午战争的研究成果开始快速增加的时间为1977年左右,1977年之前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到1980年则已经超过日本。这说明随着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知识分子对于甲午战争的研究与反思逐渐增多。中国学者人均甲午战争文章数高于日本。从数量上看,中国学者有关甲午战争的论文数目要高于日本;从学术研究的结构偏好上看,甲午战争在中国学者学术研究对象中所占比例也高于日本。

舆论宣传影响民众关注度

中国民众对甲午战争的关注度整体低于日本民众。从图3来看,在不同的时点,二者互有高低。2004年甲午战争110周年,中国民众对甲午战争的关注度大幅度超过日本民众。中国民众总量13倍于日本,而对甲午战争的关注度却整体上低于日本,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在2010年中日钓鱼岛撞船风波之前,日本民众对于甲午战争的关注度出现了一个异常的高峰。从该时点开始,日本民众对于甲午战争的关注度开始长期地时时高于中国民众。而在此之前,两国民众的关注度互有高低。一定要认清中日对甲午战争关注度对比态势所发生的突变,这表明日本已经在加强对甲午战争的舆论宣传,而中国的关注度却比上一个阶段还略有下降。

中国民众的关注度具有一定的周期性。2004年是甲午战争110周年,所以中国民众的关注度在2004年和2005年出现了两个波峰。对比110周年的波峰,今年作为甲午年,舆论关注度的波峰还远远没有到来。这一方面可以体现为甲午农历年才过去数月,舆论宣传具有一定的时滞效应;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舆论体系的变化,由信息技术革新带来的舆论体系的变革使得民众的行为规律可能发生变化。

民众关注度的上升是对特定事件的响应。对于甲午战争关注度的变化可以结合钓鱼岛关注度变化情况及中日争端中的特定事件来解释。从钓鱼岛关注度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到两个明显的波峰(图4)。2010年9月发生中日撞船风波,2010年9月至2011年1月中日两国民众对于钓鱼钓的关注度都显著增加。2012年1月,日本议员登岛,引起中国民众关注度的上升,这一事件并没有给日本民众的关注度带来变化。2012年3月中国海监船的巡航带来了日本民众关注度的小高峰。到2012年9月日本实行钓鱼岛“国有化”,10月中国军舰驶过钓鱼岛,这一系列事件引发了中日两国民众对于钓鱼岛关注度的第二个大波峰。

甲午战争关注度变化趋势图中的各个波峰也体现着一定的含义。2009年是甲午战争115周年,日本针对甲午战争进行了一系列有目的性的宣传。5月日本年度著作《甲午战争,民国诞生》试图扭曲甲午战争侵略本质。7月22日,日本《中央日报》报道了《20小时后的今天甲午战争爆发》,引来了2010年初日本民众对于甲午战争关注度的波峰,这个异常的高峰是2010年9月中日撞船事件的一个预兆。2010年10月,《甲午战争资料初步公开》引来了又一轮的关注度高峰。2011年8月《甲午战争版画、军服展示》,2012年1月日本《每日新闻》发表《日本外相对甲午战争主张》,引来了2012年1月的关注度高峰。2012年8月,钓鱼岛“国有化”事件,引来了一轮关注度高峰。2014年1月,中日两位大使就钓鱼岛及日本修宪等议题进行辩论,以及甲午战争120周年各界对甲午战争的反思,引来了今年关注度的高峰。

民众关注度的突变预示着特殊事件的发生。2010年初关于甲午战争关注度的波峰是否正预示着2010年9月的中日钓鱼岛撞船风波呢?从事后的角度来看,这个论断是成立的。选择合适的关键词,确实能够通过关注度的突变,预测特定事件的发生,这个较为成熟的舆情传播规律在中日撞船事件中得到了确切体现。如果当时关注到这个异常的波峰,进而对其具体的内容进行细致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撞船事件的发生,降低在该事件中的被动性。

民众关注中体现出舆论战攻防不对称。甲午战争于1894年7月23日凌晨爆发,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甲午战争110周年之际,日本的民众关注度高峰在8月到来,而我国民众关注度高峰到将近10月才到来。从2013年以来的数据可以看出,日本的波峰要先于我们到来,这说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这场舆论战中“我们被牵着鼻子走”,我们没有自己的舆论战规划,属于被动应激反应,而非主动有策略的应对。恩格斯的“攻防不对称律”应用到舆论战场上将会被无限放大。在舆论战场上,攻防不对称将体现得更加明显。

远未结束的甲午舆论战

日本学术文章的数量少于中国,但民众关注度却比较高。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章的吸引力。日本的学术文章吸引了读者,而中国的学术文章读者较少。二是舆论传播的方式。日本对于甲午战争的宣传方式多,内容广。三是舆论战中的主动与被动之别。日本可能对于甲午舆论战有着既定的战略规划,主动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而我国在舆论规划方面还有待加强。

甲午战争中,日本采取进攻性的战略,中国采取被动防御的战略。甲午舆论战中,如果不重视这些问题,那么结果同样堪忧。

中国必须让事实说话,以正视听。能否把真实的历史以舆论接受的方式具体化,将是能否打赢这场甲午舆论战的关键。现代舆论体系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成果,舆论引导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舆论体系以其分散性、网络化、透明性、全球一体性为特点,舆论的传播更多地体现为分散的数以万计的网络节点间的互动,自发性与主动性占主导。舆论资源的军民融合和舆论理念的转变是关键。面对信息化浪潮下的现代舆论体系,要科学运用现代舆论传播规律,以民众接受的方式把甲午战争具体化,不断改进舆论战略规划、舆论资源整合、宣传渠道挖掘、宣传方式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用中国的舆论力量捍卫中国的历史与未来。(孟斌斌 国防科技大学 本文发表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关闭